字裡行間
2016年6月6日 星期一
《台北人》
雖然我很酷愛文學,但很多中學、大學時期就應該拜讀的經典現代中文文學作品,我都沒看過,白先勇的《台北人》是其中之一。來到這個年紀才看《台北人》,而又遇上香港本土思潮的冒起,我想當下看這部30多年前的短篇小說集,感受和情懷肯定和年輕時很不一樣。
《台北人》由十四個短篇故事組成,共通點不只是主人翁都是台北人,還有他們都來自大陸,都是隨著國民黨退守而來到台灣台北的。當白先勇寫《台北人》的時候,和今天台灣的政治經濟,以及兩岸情懷已經是完全兩回事了。當年的經典若換在今天成書,可能換來的是台灣新生代以及綠營的批判。
《台北人》短篇故事中的每一個主角,不管是社交名緩、軍官、老師、市井小民,基本都是有著一段昔日在大陸的往事和感慨,無論是經歷政治與軍事的敗亡,戀人與家人的離散,事業的轉折,新生活的折騰,他們是中國近代史中有著獨特經歷和傷痛的一群。無論曾經多風光,多難受,多潦倒,這群民國流落台灣的孤兒都年華老去。伴隨著它們逐漸步入黃土的人生,還有逐漸遠去的「光復大陸」的政治目標。這不僅在實力上、政治上變得不可能,而是就算台灣今天有能力和機會能「光復大陸」,還有意義嗎?還值得嗎?當兩岸昔日的鄉土、人文及政治恩怨與聯繫都已成往事,甚至遠走越遠時,無論哪一方「光復」哪一方,就和侵略和殖民外族沒有分別。
其實,中華民國這個簡稱「中國」的民號,在今天的台灣人心中早已沒有甚麼份量和身份,只是最後的一點政治宣示而已。我基本沒有聽過台灣人會再說自己是中國人,甚至連中華民國都不提了,漸漸地對岸也不再稱呼為昔日政治上正確的大陸,而是完整的中國,我這一方就是台灣。
記得中學時有一段時間愛看台灣小說,總感覺有一種悲情和說不出壓抑痛苦,台灣給我的印記就是悲情的地方,因為還沒有脫離與對岸的聯繫,還存在著一種無望的「光復」情懷中,以及國民黨政府對本土思潮的打壓中。
不曉得白先勇如何看今天的兩岸格局,但我相信他很能感受到《台北人》中的流落的政治孤兒和政治悲情,已經不是今天的台灣主流場景了。兩岸真的是「兩岸」了!金門與廈門地理距離很靠近,但其實對台灣人來說,那是越來越遙遠,甚至無關係的對岸。或許某一天,當中國的政治也如同台灣一樣經歷開放,那種政治愛國主義退卻之後,可能中國人也會問為何還要「光復」台灣,這個異地和我又有甚麼關係?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